top of page

新品牌必看!保健食品代工常見問題與避坑指南

  • 作家相片: qiruroc
    qiruroc
  • 9月4日
  • 讀畢需時 6 分鐘

已更新:9月11日

這篇文章,我們整理了新品牌最常見的保健食品代工問題,並分享如何避開這些陷阱,讓產品從構想到上市,都能走得更穩。



在台灣,每年都有數百個新保健食品品牌誕生,從網紅聯名、自創品牌到企業跨界,大家都想分一杯羹。

然而,並不是每個品牌都能走得長遠。根據市場觀察,許多新品牌在初期就遇到代工上的問題,導致產品延誤上市、庫存積壓,甚至因為法規不合而被迫下架。


問題不在於「想做保健食品」,而是缺乏對代工流程與市場的全貌理解。


這篇文章,我們整理了新品牌最常見的保健食品代工問題,並分享如何避開這些陷阱,讓產品從構想到上市,都能走得更穩。


購物

1. 誤以為「代工」只是生產


許多新創品牌一開始都認為,只要告訴代工廠「我想做護眼膠囊」、「我要膠原蛋白粉」,就能直接拿到一個可以上市的成品。


但事實遠比想像複雜。保健食品代工的關鍵並不只是「機器把原料裝進膠囊或罐子裡」,而在於配方研發、法規把關、消費者需求分析與市場差異化。


🔎 舉例來說:


想做護明產品,除了葉黃素,還需搭配花青素、山桑子等成分,或是選用專利配方,並依臨床劑量設計。

如果只交代「要葉黃素」,生產出來的膠囊可能就不那麼符合市場需求,且效果有限,品牌與產品就較難以在競爭市場突圍。


👉 避坑建議:挑選代工夥伴時,不要只看「能不能生產」,而要確認對方是否能提供配方建議+法規審視+市場洞察。


唯有研發型的代工廠,才能幫助新品牌打造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,而不是淪為一個「毫無特色的跟風商品」。

2. 沒搞清楚劑型差異


🔎 常見劑型比較:

膠囊
  • 膠囊:方便攜帶、單位劑量精準,適合大部分族群。但必須考慮是否符合「吞嚥習慣」,對小孩、銀髮族就未必友善。

  • 粉末:能承載較高劑量,適合大範圍的營養補充(如蛋白粉、益生菌)。但口感、溶解度和包裝方式,會直接影響回購率。

  • 軟糖:吃起來像零食,特別受到年輕族群與兒童喜愛。但需要注意含糖量、熱量與穩定性,若保存條件控管不佳,容易黏連或變質。

  • 液態飲品:吸收快、體感強烈,是高單價市場的常見選擇(如燕窩飲、膠原蛋白飲)。但成本高、保存難,物流與退貨率都是挑戰。

  • 錠劑:製程穩定、單價低,適合大量鋪貨。但外觀缺乏新鮮感,年輕族群較不青睞。


📌 踩雷案例:


有品牌主急著跟風「保健軟糖」,結果忘了考慮台灣夏季高溫潮濕,產品一到倉庫就整批融化,只能報廢。

也有人做了液態飲品,卻沒算進冷鏈保存與運輸成本,結果利潤被吃掉一半,最後根本無法擴大銷售。

甚至有品牌選擇粉末,卻忽略「族群根本沒習慣沖泡飲品」,導致大量庫存。


👉 避坑建議:

在決定劑型前,必須先盤點目標族群的使用習慣(吞嚥、咀嚼、沖泡習慣)、考量保存條件與運輸需求,再進一步評估成本與售價的平衡。

專業的代工夥伴會提供劑型比較與實務建議,幫助品牌避開「跟風踩雷」,選出真正適合的方案。

3. 忽略法規與標示要求


保健食品並不是一般食品,法規規範極為嚴格,每一個細節都可能影響產品能否上市:


保健食品法規

原料來源:必須合法、可追溯,且符合本地檢驗規範。

功效宣稱:不能隨便使用「治療」、「改善疾病」「器官」等字眼,即便只是廣告用語,也可能被認定為違規。

包裝標示:需完整揭露營養標示、全成分、保存方式、注意事項、產地等資訊,甚至使用標語也都需要符合規範。


📌 常見誤區與踩雷案例:


品牌在廣告文案中寫了「有效改善失眠」,結果遭檢舉,被罰數十萬元,廣告被迫下架。

更常見的是產品打樣順利完成,卻因標示缺少「警語」或「每日建議攝取量」,直接被通路退貨,上市計畫延宕數月。


👉 避坑建議:

保健食品創業不是「邊做邊改」,而是必須一開始就合規。

選擇合作的代工廠時,務必確認其是否:

  • 熟悉台灣標示法規

  • 能提供標示審核與合規檢查服務

  • 具備最新的食藥署公告資訊與市場法規知識

開會

品牌商需要確保合作的代工廠熟悉台灣法規,協助品牌在上市前就一次到位。只有提前做好法規把關,才能避免「產品做出來卻上不了市」的慘況。


4. 只追熱門成分,忽略配方完整性


近年保健食品的搜尋熱度,幾乎被幾個關鍵字佔據:


葉黃素(護明)

膠原蛋白(美肌)

益生菌(腸道健康)

NMN、蝦紅素(抗老化)


許多新品牌看到趨勢就急著跟進,卻常忽略背後的二大隱憂:

  1. 劑量不足 → 成分有放,但劑量不到臨床有效量,效果有限,消費者吃了沒感覺,自然不會回購。

  2. 市場過度競爭 → 熱門成分的產品已經滿街跑,沒有差異化的商品,最後只能打價格戰,品牌價值很快被消耗殆盡。


👉 避坑建議:

與其盲目追熱門,不如先問自己:

  • 我的產品是給誰的?

  • 消費場景是什麼?

  • 我要解決的痛點是什麼?


保健食品代工建議

例如護明配方也有區分以下:


學生族群的配方 → 強調長效專注力、抗藍光,搭配B群或牛磺酸,支持專注與代謝。

上班族的配方 → 聚焦疲勞舒緩、夜間清晰度,搭配花青素與蝦紅素,滿足長時間使用需求。

銀髮族的配方 → 注重保護與退化風險,配方應含高劑量葉黃素、Omega-3。

差異化的配方設計,才是品牌立足的關鍵。真正的競爭力,不在於「跟著流行做」,而在於能否提出針對特定族群與情境的 解決方案。


5.低估產品上市的時間與成本


許多新創品牌心裡的預期是:

「我現在開始找代工,一個月後就能賣!」


但現實流程遠比想像複雜,牽涉到 市場、研發、法規、供應鏈 等多個環節:


淇如生技保健食品代工
  • 市場需求確認 → 先釐清族群、競品、價位帶,避免一開始方向就跑偏。

  • 配方設計與打樣 → 可能需要多次調整,特別是口感、溶解度或吞嚥感。

  • 劑型試驗與穩定性檢驗 → 要確保成分在保存期限內仍有效,這往往比想像更耗時。

  • 法規審查與包裝設計 → 包裝上的每個字都要符合規範,還得兼顧市場吸引力。

  • 量產排程與物流規劃 → 代工廠生產線可能要排隊,成品出貨還需考慮倉儲與配送。



通常至少需要 4–6 個月。忽略這一點,往往導致「產品錯過檔期」,例如沒能趕上雙十一、母親節檔期。


👉 避坑建議:


  • 時程上:至少預留3-4個月,重要檔期(如雙十一、年節)更要提前一年開始規劃。

  • 成本上:除了代工與原料,還要考慮 檢驗費用、包裝設計、物流、行銷推廣,這些常是新創最容易忽略的隱形支出。

  • 執行上:保持與代工廠的透明溝通,定期追蹤進度,確保從打樣到上市的每一環都在掌控中,才能避免臨時出狀況,錯失黃金檔期。

6. 忽視代工夥伴的「觀點」


最後一個陷阱,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:把代工廠當成純粹供應商,而不是合作夥伴。

事實上,專業的代工廠擁有 市場數據、原料趨勢、研發經驗,往往能給出比品牌主更前瞻的觀點。


👉 避坑建議:選擇能與你「共創」的代工夥伴,而不是單純生產的工廠。例如淇如生技,我們強調從 市場需求 → 配方策略 → 劑型建議 → 研發落地 全程陪伴,幫助品牌打造真正被需要的產品。


許多新創品牌常犯的一個錯誤,就是把代工廠視為「執行單位」只要幫我做出產品就好。

但事實上,專業的代工夥伴往往比品牌主更貼近市場:


淇如觀點

掌握最新的原料趨勢與功能數據。

了解不同劑型在消費者接受度上的差異。

熟悉通路與市場需求的變化,知道什麼產品更容易被買單。


若只把代工廠當「機器人」,你就錯失了這些寶貴的前瞻觀點。結果產品雖然做出來了,但在市場上卻沒有競爭力。


👉 避坑建議:選擇能與你「共創」的代工夥伴,而非單純的工廠。真正優秀的夥伴,會從市場需求 → 配方策略 → 劑型建議 → 研發落地全程參與,協助品牌少走彎路,打造出消費者真正需要的產品。

✦ 結語:避坑,就是走得更穩


保健食品代工的世界,看似單純,實則充滿細節。新品牌若沒有前期規劃,就可能在劑型、配方、法規、時間進度等各種環節踩雷,讓好不容易積累的資源付諸流水。

唯有 提前理解流程、選擇專業夥伴、正確規劃時程,才能避開陷阱,把夢想中的產品化為真正的品牌資產。


而這,也是淇如生技想帶給每一個合作品牌的承諾:

我們不只是代工,更是你的研發與市場夥伴。







留言


這篇文章不開放留言。請連絡網站負責人了解更多。
bottom of page